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终于讲到唐朝诗人的作品了,严格来说,虞世南并不能算是唐朝人。他出生的时候还是南朝的陈国时代,而到他81岁去世的时候,早就已经是唐朝了,中间还经历了一个隋朝。但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候是在唐朝的时候,这首诗也是在唐朝年代写的。可以看到长寿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要是他在60岁之前就去世了,就没有这么高的成就了。
我们知道,诗歌这一个文学体裁的最高峰就是在唐朝。可以发现《经典诵读》这套书就是以时间线来编排的。从汉代到南北朝,然后是唐宋元明清。唐朝之前的作品不多,唐朝之后的作品也逐渐减少的。之前算是在慢慢发展,之后就像人过了壮年一样,就开始慢慢衰落了。
从虞世南的生平也可以看出来,虞世南是浙江宁波人,现在他老家还有他的纪念堂在那里。他从小就很是“别人家的孩子”,家境也很好,祖上好几代都是当官的。他的字叫伯施,因为他的叔叔没有儿子,他爸爸就把他过继给他叔叔当儿子,就像是说这个孩子是伯伯给的一样。他的谥号是“文懿”,古时候厉害的人,在他去世之后皇帝会给他一个简短的评价就是谥号,一般以带“文”这个字的谥号就是对人最高的评价了。像宋朝的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
唐太宗在凌烟阁上画了对唐朝建立功劳最大的24个大臣,虞世南就是其中之一。虞世南的记性很好,有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风上刻《列女传》这本书的内容,虞世南连书都不用翻直接上手就写,而且没有错一个字,有一个成语叫博闻强识就是来形容这样的人,懂得很多,记性又好。还有故事说虞世南去世之后,唐太宗还做梦梦到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俩关系应该是挺好的。
凌烟阁
虞世南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诗很多都是宫廷里的那种说皇帝好话的诗。这是因为他天天在皇帝身边当官的这种身份决定的。有句话说“文章憎命达”就是表达这个意思,天天喝酒吃肉无忧无愁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很难让人共情,你看高适发达之后的诗就很少有流传下来的了。
但是这首诗还是很有特色的。题目是《蝉》,也有地方叫《咏蝉》。表面上看是在写知了,实际上是在说他自己。这就是经典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垂緌饮清露
“垂緌”是说知了头上的触角是往下垂的,“饮清露”,那时候的人认为知了是靠喝树上的露水长大的,整句话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讲就是低着头在树上喝露水。“流响出疏桐”比较好理解,就是知了的叫声从梧桐树里面不间断的传出来,注意这个“流响”的写法很有意思,响是知了的叫声很吵很响,那流响,就是说它的叫声像水一样不间断的一直在流。这两句是实实在在的写知了在梧桐树上喝露水,不停地叫。后面两句开始就借着写知了来夸自己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面上是说知了停在高的地方叫,声音自然就传得远,并不是靠风才把声音吹远的。实际上是想说,我虞世南这么厉害,并不是因为我和皇帝的关系好,而是因为我自身有过硬的本领。
这种表面上写一个物体,实际上是写人的手法后面是诗歌里面有非常多的例子,语文上就叫它是借物喻人。所以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是非常有名的。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引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表达类似“成绩好不是靠老师的照顾而是自己实力强”。
写蝉的唐诗比较有名的还有骆宾王的和李商隐的,每个人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同,看物体的角度也不一样,以后读到的时候再详细的做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sc/1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