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雍正创建的粘杆处到底是干什么的又是怎


粘杆处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根长杆去粘一个东西,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就玩过这个东西,夏天的时候拿一根长竹竿,在竹竿的一头缠上蜘蛛网,然后用粘了蜘蛛网的那头去粘知了和蜻蜓一类的昆虫。也就是说“粘杆”就是个小孩的玩具。今天说的这个“粘杆处”实际上开始也是和儿童的玩具起到差不多的作用,但是最后却在雍正皇帝的支持下逐渐发展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粘杆处在雍正时期的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最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在其府中成立的叫“粘杆处”,专门在夏天粘取在房子四周嘶鸣的蝉,以免叫声影响人休息,这个和《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目的一样,不过鲁智深是因为乌鸦吵到他睡觉,才拔那垂杨柳的。

在一些影视剧和小说、评书中”粘杆处”又被人称为“血滴子”,所谓血滴子,在影视剧的描写中是使用一个类似于头盔形状的武器,内有利刃,可以套在对方的头上,轻易而举的将对方的首级取下,非常的血腥和恐怖。也正是这些恐怖的描写,将雍正皇帝阴谋篡位、残忍嗜杀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使人对雍正一朝的印象都是阴森恐怖的。

其实这些都是文学作品的演绎而已,并不是真实情况,而且对于什么是“血滴子”?也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血滴子并不是一种利器,而是一种毒药,这个在清宫的档案中也有着印证。雍正三年,雍正皇帝给广西巡抚李绂一道密旨,要他寻找一种毒药,这种毒药是用蛇毒和一种毒树的汁液混合炼制而成的,区区的一滴就可以让人全身溃烂而死,故又被称为“血滴子”。无论“血滴子”是暗器和是毒药,都是说雍正的皇位来得不正,他为了控制悠悠之口,就对政敌采取血腥的镇压、暗杀行动,来稳固他的皇位。

血滴子也许就是子虚乌有的事,但“粘杆处”倒确有其事的,最初在雍亲王府,粘杆处的成员主要是王府的门客和家丁,主要工作也是为了帮助喜欢清静的雍亲王胤禛驱赶聒噪的蝉鸣,但不久这帮人发现“粘杆”时带来的意外收获,“粘杆”竟然成了一种很好的掩护,在他们爬高上低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胤禛政敌的隐私,这个发现让胤禛也颇有收获,在当时九子夺嫡的紧张时期,能够提前掌握对手的消息,让胤禛在很多时候占据了主动权。

到雍正继位后,他就将粘杆处保留下来,正式成为内务府的一个机构。雍正对粘杆处人员的选择非常慎重,粘杆处的头目叫“粘杆侍卫”,大多由雍正以前王府的亲信旧人担任,其他成员则叫“粘杆拜唐”,由内务府的包衣奴才充任。虽然这些人的职位不高,但是权势滔天,因为他们每天跟在雍正的身边,他们的话能够上达天听,直接影响到雍正的判断和决定。

粘杆处虽然隶属于内务府,但其总部却设在雍正以前的王府雍亲王府,后来为了掩人耳目,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粘杆处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卫”和四名“粘杆拜唐”在雍正身边值班,随时听候雍正差遣,帮助雍正收集调查大臣们的不轨行为。

雍正生性多疑,他不仅设有粘杆处,还开创了“密折”制度,鼓励大臣积极告密,这种密折只有雍正自己可以打开,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看,在雍正的鼓励下,朝中大臣不以告密为耻,反而为荣,当时朝中告密成风。在雍正广设耳目、遍布“粘杆”、鼓励告密的情况下,朝中大臣人心惶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雍正抓住了把柄。

有一个故事说大臣王云锦晚上在家和朋友玩叶子牌,玩了几圈后,发现牌少了一张,怎么找也没找到,第二天上朝后,雍正问他昨晚在家干什么?他不敢隐瞒,据实回答,雍正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牌,王云锦一看正是昨晚他家丢的那张,王云锦吓出了一身冷汗,暗自庆幸自己幸亏没有撒谎。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雍正的耳目无处不在,这怎么能不让大臣惶恐呢!粘杆处这个特务机构也令朝中大臣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

到乾隆继位后,他为了改变其父亲雍正时期高压政策下的紧张气氛,对一些特务机构进行了裁撤,但是“粘杆处”却被他保留了下来,也许乾隆认为通过粘杆处来随时掌握京城内外官员的动向,有助于他皇权的稳固。

直到嘉庆皇帝时期,由于嘉庆诛杀了内务府总管和珅,牵连到了粘杆处,嘉庆对粘杆处的权力进行了整治削弱。到后来,又因为内务府的一些太监出现与外官勾结,甚至与一些反清势力勾结的情况,比如嘉庆十八年(年)八月,天理教的教徒在太监的接应下,竟然攻进了皇帝居住的紫禁城,虽然当时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不在宫内,但这一事件也令嘉庆非常震惊,认为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再次对内务府进行整治,才逐渐取消了粘杆处这个特务机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gs/102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