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红米旱稻助力山区农民增收


红米旱稻助力山区农民增收            03:51    

未知音频03:51来自新华社客户端

5月28日,湖南省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青春村种植户李言鲜在红米旱稻田里。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摄

孟夏时节,在湖南省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青春村,山区一块3亩左右的旱地上,嫩绿的旱稻禾苗随风摇曳。这种旱稻称作“干禾谷子”,因生长过程需水量少,米粒种皮呈红色,被当地人称为“红米旱稻”。

被当地人种植上千年的“干禾谷子”,也曾濒临“消失”。随着高产杂交稻的出现,产量低的红米旱稻在20世纪90年代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年,有熟人提起,红米旱稻作为一种生态绿色食品,未来市场前景看好,这一下子激发了林文忠的“寻种”热情,他寻遍了双牌县的所有乡镇和村庄,这一找就是10年。

找到红米旱稻的种子后,第二年,林文忠和几位农艺师在青春村的山坡上,开辟了一小块试验地,开始试种和繁育。

5月28日,在湖南省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青春村,双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文忠(左)在指导当地种植户李言鲜种植红米旱稻。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摄

经过这3年的种植和观察,如今农艺师们已慢慢熟知了红米旱稻的习性,开始选优、培优,进行稻种矮化等科研攻关,如今红米旱稻亩产能达到公斤。米质好,去年市价卖到了30元一斤。红米旱稻的再次播种,为良田少、高旱地多的双牌县保“米袋子”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提供了新的契机。今年已播种了近亩,为当地深山偏远村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增添了一道独特风景。

5月28日拍摄的湖南省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青春村深山里种植的红米旱稻。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摄

记者:柳王敏

编辑:吴炜玲、赵世芸、袁亨瑞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ly/105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