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寻找记忆知了,又叫了


北京湿疹医院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首耳熟能详的《童年》,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能完整的唱完。

此时的季节,每天骑车上班,路边榕树上的知了又开始登上他们的“舞台”,在嘤嘤的柔语鸣唱。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民谣歌唱家罗大佑的《童年》,一听到《童年》,自然联想到“知了。“知了”,学名“蝉”,属“蝉”科。是一种“昆虫”的幼虫。在我们本地有很多的别名雅称:“蝉猴、蝶啦猴、爬猴、麻蝶子等。”尽管名称多样,但是总是改变不了它在仲夏午后的嘶鸣。

“知了”,幼虫生活在土中,特爱是沙土,因为沙土质地柔软,利于幼蝉的成长。虫卵会在土中沉睡上几年,待到成熟时,一般会在黄昏、三更、午夜,从土中奋力拨土而出,找到树木作为攀爬目标。知了出土的那一夜,也是奋进的一夜,它要从幼虫演变到集“爬、飞、唱”的一个“集合体”。从苏醒、羽化、试飞、鸣唱,都要在夜里完成。然后,蜕皮、起飞、鸣唱。知了腹部有天生的发音器,声音尖锐,雌性知了没有那个功能。

每当听到知了鸣叫时,也就是西瓜成熟的季节。这里说西瓜的“成熟”,不是指温室大棚里反季节种植的。而是,春天自然播种,仲夏自然成熟的。小时候,家乡有说:“蝶啦子叫,西瓜笑”之说。理是,知了出土鸣叫,西瓜就该熟了。

童年,夏季的夜晚,天空挂上圆圆的月亮,约上三五小伙伴,房前屋后树上摸蝶啦子,每摸到一个都开心的不得了。摸到的蝶啦猴,回家立即放在小坛子或碗里面,要立即撒上盐。撒盐的目的是麻木蝶啦猴,控制它的生长速度,不至于蜕变长翅膀。

第二天早上,母亲做好饭后,支起来鏊子,烧热后抹上猪油,把清洗干净的知了放上面熥。随着鏊子下火力的大小,鏊子上的蝶啦猴子在猪油的浸润下,遇热后发出滋滋、滋滋声,蛋白质的香味飘洒四方。母亲用锅铲子不停的来回给蝶啦猴子翻身,我们的口水随着母亲的锅铲子挥舞,不争气的滴落,眼睛紧紧的盯着鏊子上被锅铲子压扁的蝶啦猴,经过母亲无数次给蝶啦猴翻身,直到两面都熥的黄橙橙的就算熟了。母亲公平、公正分配给我们,每个人小碗里尽管只有三两个。但是,那个原生态的稀罕物,带着泥土的芳香,充满不小的诱惑力。我带满腹的渴望和希望,张开小嘴,露出稚嫩小白牙,轻轻的细嚼慢品,口水随着美味奉献入胃。舌尖享受高级别待遇,令味觉在愉悦中升华。

“知了叫,西瓜笑”;午后三三两两小孩子们,坐在大树下,一手捧着西瓜馏子,一边听着树上知了免费表演歌唱。那时候少不更事,不懂什么是“惬意”,只知道无忧无虑,啥啥都好玩。

时今,每天忙碌着生活,每天往返单位与家之间,路边的榕树下,再次听到知了鸣唱,我随口就可以哼起罗大佑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夕日余晖下,一路车来车往,从冬走到夏,从春走到秋;从朦胧少年踏上中年之船,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还是好想童年的味道,比如西瓜、知了,点缀我幼年最美的生活点滴。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ly/82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