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童年趣事拨知了壳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伏天盛暑,天热昼长。晚饭后的田间小道上,散步的人们三五成群,树上的知了声声在歌唱,使人不觉回忆起童年时期拨知了壳的美好时光。知了的学名称为蝉,很多人只知道它遍体乌黑,却不知它在破土羽化之前,通体棕黄,我们把它叫做“泥知了”,就跟知了壳差不多模样。泥知了羽化后一分为二,一半变成知了飞走,一半留在原地,便是知了壳了。知了壳是名贵的中药材,价值不菲。每逢暑假,拨知了壳就会成为孩子们的一大乐趣,除了好玩,也是为自己赚取吃棒冰和辣条的钱。

我那个年代的孩子,拨知了壳的劲头有多足?没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早晨四五点,天还没全亮就起床了,随意吃两块饼干垫垫肚子,戴上草帽,提个皮袋或篮子,挑根又细又长的竹竿就出发了。别看大家刚出门时还成群结队,一钻进田间树林,就立马四处散开,寻找自己的“猎物”。

树大叶稀的胡柚地永远是我们的首选,不仅知了壳好找,而且只要竿子轻轻一拨,知了壳就会掉落在自己身前,也有巧的时候直接落在篮子里。这类胡柚地拨完后,大家会暗暗记住它的位置,第二日再拨时便直奔这块“风水宝地”。

而那种树高叶茂的橘林,则是最让我们纠结的,明知里头的知了壳不少,却不易找也不易拨,真是拨之不易,弃之不舍。有时候在树叶重叠的高高枝头,好容易发现一个,却要跳起来才够的着,一下,两下,三下……总算将它拨落,双眼直瞪瞪地盯着它的降落方向,这时只觉眼睛一阵难受,却是刚才触晃树枝时叶片上的污物竖直掉下,竟赶在知了壳落地之前,进了眼中,而当你揉眼之后定回神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或许是刚起的一阵风吹走了,也可能是橘林中的其他孩童顺去了吧……

随着袋子里的知了壳越拨越多,日头也越升越高,天气逐渐炎热。此时大家早已是腹内空空、饥肠辘辘了。可尽管如此,我们到家后的第一件事,也永远不是洗手吃饭,而是给今天的“猎物”称重。除了想第一时间知道今天的收获有多少外,更多的是大家放一块称了比比,看看谁拨知了壳的速度快、技术高。

那时家里用的还是那种五市斤的长头钩秤,在钩头搭上袋子,挂上秤砣,秤砣左右横移,待秤杆尾部平稳不动时,秤砣挂绳所对的刻度,就是所称的重量了,再乘以市面上的单价,便是这个早晨的收获了。这时一个大人路过,看到我们的举动,便故意“挑唆”,说知了壳有大有小,斤两重的未必个数就多。于是我们每个人又煞费苦心地把自己的知了壳倒出来数,为了防止有人作弊,数的时候还得有人看着。这时,便明知知了壳在经过倒腾翻动后,由于泥沙的掉落重量会变轻,却也顾不得那许多了。而每次数量排名靠后的孩子,却也从不屈服,暗攒一股劲,第二天更早便悄悄起床……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大家拨知了壳就像比赛一样,竞争还异常激烈。

那时候的知了壳一公斤大概五十元上下,一个暑假的努力积攒,也能赚个三四百块,对于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我们而言,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而现在当我走在乡间的田野橘林,却已经几乎看不到拎着皮袋,拿着竹竿拨知了壳的人了。除了时代变了,人们的务工方式变了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这几年的知了壳数量在急剧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桌上美味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量的知了,在脱壳羽化不久,尚未繁殖,就成了人们餐盘里的佳肴,年复一年,不仅知了壳田里难见,知了恐怕也将濒临灭绝。

在禁渔期不捕鱼,在淡鸟季不猎鸟,希望人们也能在知了未繁殖下一代之前,不要捕捉它们。不仅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为了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孔雄,男,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沟溪村人,医院工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sc/84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