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朱银燕通讯员王胜坚李刚胡鑫三十五年的光阴,足以让一个女人从青丝到迟暮。这三十五年,伞,于吕苗芬而言,始终不离不弃。吕苗芬对雨伞的认识是深入骨髓的,每一根伞骨的呓语她都能听得到。从缝纫到包装,每一个有关雨伞的流程,她都熟悉。“我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事雨伞行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我的,不是只有如今的成绩,它赋予我的还有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坐在友谊菲诺公司的办公室,董事长吕苗芬回想从前的经历,有些感概。“全球三把伞,一把崧厦造。”每年超过全球总量三分之一的伞从上虞区走向全世界,制伞业产值占全镇近50%的工业总值。如果说,在崧厦镇,谁对雨伞的前世今生有着深刻的认识,那么吕苗芬一定是其中一位,她一手创办的“女字号”企业,更是崧厦镇多家制伞企业的领头雁。年,吕苗芬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每当放暑假时,她就背起竹筐割草喂养猪羊兔等家畜,捡来玉米须、知了壳等到街上卖,看到路边的荆柳条剥皮后可以作为编筐的材料,吕苗芬顶烈日、冒酷暑,赶到5公里的集镇,换回在那个财富贫乏年代弥足珍贵的1角多钱。她的学费和零用钱都是这样赚来的,吕苗芬掘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年,哥哥吕信苗开始贩海鲜,初中毕业后的吕苗芬也跃跃欲试,和哥哥从宁波新江桥收来虾皮,各挑一担坐火车直奔上海松江。随后,她在家乡进服装厂干过工作,还干过卖甘蔗、纺墙草纸布等生意。3年后,她进了崧厦粮站工作,端上了“铁饭碗”。20多年前,一个粮管所营业员能每月拿到七八十元的工资,已经是非常让人羡慕了,但吕苗芬天生不安分的性格促使她“不安现状”。不到三年,她毅然自己摔掉了那只“铁饭碗”,干起了卖伞布的生意。每天一大早,她便用自行车驮上两蛇皮伞布,骑上十多里,到集镇上摆地摊,后来又觉得来去不方便,又在镇上租了一间房子,由“行商”改做“坐商”,成了当时崧厦集镇上第一个租房子卖伞布的商人。有了固定的销售点,再加上经营伞布品种丰富多样,客人慕名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隆。然而吕苗芬在红火的生意中却窥透到严峻的形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补伞行业一定会被淘汰,光经营伞布定然不是长远之计,生产成伞才是良策。”靠着经营伞布积攒下来的七八万元钱,她办起了一家只有80平方米10多个职工的家庭作坊式的友谊伞厂,再次成为崧厦镇上第一家女性创办的企业。从此,吕苗芬完成了一个从商人向企业家的角色嬗变。年夏天,江苏铁路局急需用1万把伞到俄罗斯去调换钢材,业务员找到了吕苗芬。当时这种对外贸易的生意,崧厦镇上没人敢做,因为外贸生意质量要求高、时间紧、风险大,吕苗芬的两个弟弟及母亲也竭力反对,连与吕苗芬要好的同行也劝她还是安稳点好。而吕苗芬则被每把伞9元钱的价格吸引住了,下定决心要接这个单子。吕苗芬说:“如果亏了,我就把自家的一间半楼房卖掉作赔偿。”在工商所同志的帮助下她签下了第一单外贸合同。10多天后,她就将1万把伞交给对方,一下子赚了3万元。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从年开始,吕苗芬就与外贸公司一起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外贸生意越做越大。中国申奥成功后,吕苗芬又开始跑北京奥组委,企业于年被北京奥组委认定为伞业特许经营商,属同行业国内首家。借着奥运特许商的东风,吕苗芬建立了专业的营销团队和营销网络,友谊菲诺又成为年上海世博特许商品生产商和年新加坡首届青年奥运会特许商品生产商,同时,投资万成立了菲诺进出口公司并在杭州设立了国际贸易部,不断拓展国外市场……年,吕苗芬公司的产值5.5亿元,公司占地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友谊菲诺蓄势待发。这也是崧厦镇很多伞企创始人的缩影,很多大企业都是由小作坊演变而来。在伞的历史中,让上虞区伞业商会秘书长何永昌印象最深的还是年。崧厦镇成立了第一家制伞公司。制伞公司的成立,是工厂化向公司化的转变。在雨伞发展的时间轴上,最大的变化是伞布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手工作坊向公司化的转变,这些在吕苗芬和她的企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年,当伞上的笑脸开在奥运会,开遍全世界时,吕苗芬笑了。自年公司创立以来,吕苗芬一直在帮助家乡人们,在崧厦到大江、四埠铺路先后捐赠万元;年,吕苗芬在上虞市组织的扶贫帮困中一举捐资20万元;年,认捐上虞市妇女发展基金万元;同年5月,建立崧厦镇友谊菲诺妇女发展基金万元……“曾经的创业是一个过去式,未来的发展才是新境界”。吕苗芬说,她期待伞业的下一个40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zz/1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