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老家亲朋当时管它叫马知了、知了猴、知了袞,蜕皮以后它就变成了知了,学名叫做“蝉”。每年夏天下过雨后,我们最喜欢去河边或者大树下去找洞洞,抓知了猴了。雄知了的腹部有两个小盖儿,会发出“吱吱”的鸣叫。知了的嘴是一根吸管,可以刺到树皮里,吸吮树液为食。夏天的傍晚,知了猴从树根附近的土里钻出来,爬到树上去蜕皮,变为会飞的成虫,渡过它一生最后的时光。秋天知了要产卵,它将尾部刺入树皮下,把卵产在那儿,树枝就枯死了。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卵就会落到树根旁的土里,化为幼虫钻进去,开始过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捉知了的幼虫一般都是在大树下,傍晚时分。只要见到有小洞洞,伸手去抠一下,十有八九能逮到知了。由此有人想到了种知了,提高知了的产量。将树上的卵埋在土里,来年肯定会收获很多知了的幼虫。这个方法有一定道理,但据说知了的幼虫在地下生活好长时间,不一定今年播种,明年就会收获,要耐心等待。捉了知了干什么?最起码有俩目的。1、就是吃。知了的幼虫富含蛋白质,最起码豫北的人基本都爱吃。过油一炸简直就是外焦里嫩。市场上的炸金蝉售价不菲。2、就是玩。把知了放在纱窗上,可以看到它蜕皮的全过程。知了的背部先裂开,成虫一点儿点儿从中挤出来。一开始是淡青色的,慢慢就会变成黑色,翅膀也可以飞翔了。蜕下来的知了皮是一味中药“蝉蜕”,小时候看到有人到处采集,攒了卖钱。捉知了有好方法。可以在棍子前端绑一个铁丝做成的圆环,再找一个塑料袋,把袋口缝在圆环上。轻轻照着知了上面罩去,知了发觉后飞起来,正好进入袋子里。这种方法比较好,捉知了的效率很高。也可以徒手捉知了,更考验人的耐力。知了常常匍匐在青腊树的树干上,树干很细。从看不到知了的另外一侧接近知了,可以稍微扭一下头看一看知了所在的位置,慢慢伸出手到树干边上,再猛地一把将树干和知了一起攥住。这一招非常奏效,屡试不爽。如果知了躲藏在青腊树的树枝里,可以悄悄走到树下,猛地把青腊树干弯过来,将树枝狠狠打在地上。这时知了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坏了,搞得晕头转向,在地上乱扑楞,趁机将其擒获。如果运气不好,知了会撒一泡尿到头上,匆匆飞走。再推荐一招晚上捉知了的方法。先在大树下生一堆火,然后用脚使劲踹动大树,知了突然受到惊吓,“吱哇”乱叫,纷纷向着有光亮的地方飞,甚至有的会像瞎子一样一头撞到地上,可以趁机用扫帚什么的工具扑住知了。(来源:综合ID小家幸福记、思源慕玄的博客、网络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zz/1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