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魏)、刘备(蜀)、孙权(吴)为三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曹操和刘备的人物性格、故事文章和影视剧曝光度都很高,而相对来说东吴孙权似乎略少有分析(还不如周瑜),这和他低调的个性有关,然而正是他的低调之下也隐藏了他的一个巨大缺点:对立嗣问题朝令夕改,优柔寡断!孙权,字仲谋;出生于公元18年,今浙江杭州人。公元00年(建安五年)兄长孙策遇刺身亡,公元年孙权东吴称王,公元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继江东大位。孙权前期曾与刘备合作大败曹操于赤壁,堪称三国史上最经典战役之一。就连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当时孙权在曹操心里的优秀!前期的孙权有勇有谋,为东吴江山奠定了大好基础。在三国中期东吴外战稍加稳定之时,东吴内部政治氛围被备一层乌云笼罩,因为一场储君之争暗流涌动,而孙权在此时并没有显示出他之前那种英勇果敢的判断力,反倒是犹豫不决的态度。这种优柔寡断的态度处理内部政治斗争也极大消耗了大江东的实力,为日后东吴的衰败埋下了祸根。立太子期间孙权缺点暴露无遗孙权共有七个儿子,为同父异母所生。从大到小分别为: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继嗣一直延续着儒家思想提倡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个理论。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皇子们争太子之位,皇帝继位之后尽早立长子为太子,可以断绝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和群臣分化。孙权一开始确实是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并且派陆逊、程秉这样的心腹大臣作为太子孙登的老师,重点栽培。孙登也确实不负众望,获得了朝中大臣们的赞誉。但是孙权对这样一位合格的太子却不太满意,他此时独宠三皇子孙和,经常赐给孙和名贵的珍宝和衣物,且放出话说三皇子聪明孝顺,常陪在孤身边,其他几位皇子都是不能比的(详见吴书)。这话传到孙登耳朵里自然不是个滋味,感到非常郁闷。而大臣们听到孙权这样的信号,原本有的力挺太子的于是又倒向了孙和。到了公元41年,年仅33岁的太子孙登因病去世。同年孙权果然立三皇子孙和为太子,同样孙权派大臣辅佐和培养孙和,孙和和孙登一样颇受文武百官的赞扬。大家认为孙和应该是真命天子没错了。事与愿违,仅仅过了数月,孙权再次重蹈覆辙,亲手制造了新一轮的继嗣危机。公元4年,孙权突然封四皇子孙霸为鲁王,并说:“宠爱崇特,与和无殊。”这下鲁王孙霸成了可以与太子孙和平起平坐的人物了,使得有些群臣们又开始站到鲁王这一边。逐渐形成了太子对鲁王的两大势力,他们彼此明争暗斗了七八年,朝野上下的纷争让孙权也闻到了一股硝烟,孙权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会有袁氏之败,为天下人所耻笑。”于是孙权决定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少子(七皇子)孙亮为太子。更是把参与此次站队的朝中大臣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这次“二宫之争”对东吴江山已然是“伤筋动骨”,也为吴国江山日后的衰落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孙权一手制造的太子之争导致吴国走向严重衰败5年,孙权病逝。年仅九岁的孙亮继位,虽然孙亮很聪明,但年幼的他最终还是没逃过一场政治争斗,很快被诸葛恪独揽大权,后来朝臣孙綝又击倒诸葛恪,孙綝控制朝政,并废掉了孙亮小皇帝为会稽王,60年孙亮去世,年仅16岁。孙綝改立了孙权的六儿子孙休。孙休成为了吴国第三位皇帝。孙休后来稳住孙綝,让丁奉又成功除掉了孙綝。东吴的内战至此虽然安宁了一段时间,但是其内耗所带来的代价是巨大的,也为后面的灭亡埋下了重大隐患。结语:如果孙权当初立太子不是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态度,那么三国最后历史或将改写。可惜没有如果,一切仿佛都是天意!当时的天下就是注定不姓孙!真是成也孙权,败也孙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zz/9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