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元丰八年(年),苏东坡在汴京访友的时候看到了当时著名的诗画俱绝的和尚惠崇的两幅画作,就以画题诗,写下了《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诗共两首,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第一首,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写的是《鸭戏图》,另外一首写的是《飞雁图》,就不太为人们熟知了。惠崇是宋代有名的文艺范和尚,诗歌和绘画都很擅长。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载,“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惠崇的画作,常以小动物入画,意境富有生机又空旷清逸、烟岚迷蒙,但是流传至今的不多,如《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蒌蒿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是个很不好表现的感觉,苏东坡这里大胆地用“鸭先知”加以表现,令人拍案叫绝!鸭子既是画中的主角,有是江河中常见的家禽,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表现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既有画中之物,又跳出画面,运用丰富的想象把画作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句仍是写的画作中的景物,但“正是河豚欲上时”却是出于诗人的想象。苏东坡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东坡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苏东坡即使是欣赏别人的画作也不忘美食,真是坐实了吃货的称号。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这首诗虽然和第一首是“双胞胎兄弟”,但因为第一首光芒太盛,以致鲜为人知。“鸿雁”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了离别、思乡等情绪。“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两句把依依不舍的飞雁比作“北归人”,从画里跳到了画外,赋予画作以人的情思和内涵。“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飞雁为什么恋恋不舍呢?因为朔漠是苦寒之地,风雪无情,而江南有温暖的春色,值得眷恋。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把惠崇画里面没有的离别、南北景物特点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增加了画作的人文内涵。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的确是书画领域的大咖,从蒌蒿、蒌蒿到河豚;从温暖的江南到风雪的朔漠,他丰富的想象力让固定、呆板的惠崇的画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洋溢着文艺青年惯有的愁思别绪,这两首诗和惠崇的画真的是相得益彰,是天合之作!(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dl/1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