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炎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追故乡系列散文
知了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徐如松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三十年前,我在小镇上指导小学生写作文,这样开头引用算是“葵花宝典”。我称之为“巧妙引用法”,指导学生灵活引用歌词、古诗句,引用名人名言,最经典的句式当是“每当……时,我就会想起……。”当然,“巧妙引用法”不仅用在“凤头”上,也可以用在“猪肚”“豹尾”上。我曾经写成题为《不妨来点“引用”》的教学体会,发表在省教育厅主办的《浙江教育》杂志上,引来同行赞许的目光。
啊呀,我不是写教学论文,我得言归正传了。话说今年梅雨季节既出,就迎来了大暑。天出奇的热,我在小区里走动,香樟树上“知了、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停下脚步张望,也许是樟树过于茂盛,也许是深褐色树枝混淆了我的视线,我始终看不到停在樟树上的知了的身影,但我能想象知了的模样。
在我的童年时代,下乡老屋前长着几棵楝树。盛夏时节,枝繁叶茂,除了爬满“黄金刺毛”外,最多的要数知了了。知了的头部很像金鱼,两只眼睛黑黑的,圆圆的。那时我有一个疑问,就是现在也还没弄清楚:知了的眼睛不能“骨碌骨碌”转,它又是怎样看清楚东西的呢?知了身体的颜色不一,幼小的知了是蓝绿色的,及长,逐渐变成了黝黑色。“三十六计”中有个成语耳熟能详,叫“金蝉脱壳”,这显然是说褪壳之前的知了是土黄色的。最有特色的当数那双翅膀,大家只要想想薄如蝉翼这个成语,眼前就会浮现知了那双翅膀的意象,薄薄的,透明的,经脉分明。这当然是诗情画意的,但它也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的灾难。
那时,小伙伴经常要玩一种捕知了的游戏。捕知了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网兜,但那时细格子的尼龙网兜不容易得到,抓鱼的网兜格子又太大。另一种是网拍,先在竹梢上插上状如乒乓球拍的用八号铅丝弯成的网圈,然后到房檐屋后找蜘蛛网缠上去。一般来说,早上的蜘蛛网质量最好,粘性最足。只要能缠上两三个蜘蛛网,那网拍的粘性就杠杠的了。每当我在房檐屋后转悠时,奶奶就会教我猜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在这样的情境中,我几乎不动脑筋就能答出“蜘蛛”。现在回想起来,奶奶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她老早就懂得了教育要创设情境、要联系生活的道理。
有了工具,捕知了就不再需要什么技术了,但必需悄无声息、手脚灵敏,就像那时候经常放映的电影一样,解放军战士在阵地潜伏着,悄无声息地匍匐前进,出其不意就端掉了碉堡,乖乖缴了敌人的枪。用网拍粘知了也一样,网拍先悄悄升到合适的位置,然后猛地一拍,知了一惊,展翅欲飞,正好牢牢粘在了蜘蛛网上,再也插翅难逃了。
我的这种捕知了体验,虽然难以忘怀,但前人也早有记录,而且写得格外传神,成了经典。清朝诗人袁枚在《所见》中写活了一位捕蝉少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一直以来编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我教学过多次。每次教学,我总会回到童年,给学生现身说法。有时候我也会走进诗境,唤醒童心,将自己变身为诗人袁枚,被牧童捕蝉给吸引住了。
说捕知了是游戏,没错。因为捕到知了,拴上一根细线,可以像放风筝一样奔跑、嬉戏。但常常乐极生悲,公鸡冷不丁窜上来啄一口,知了就命丧九泉了。每当此时,就算奶奶手脚再快,也只能从屋里扔出一把扫帚来。好在我们捕知了,主要目的本来也不是为了玩耍,而是力所能及的劳动。因为那时,奶奶总会养十来只鸭子,由于粮食紧缺,鸭子又喜欢吃知了,奶奶就布置我任务,甚至帮我缠蜘蛛网。奶奶说,多捕知了,喂养鸭子。双抢结束,鸭子养大了,既可以卖钱,也可以宰杀,吃了增加营养。
徐徐谈文
高级教师,市名师,省优秀教师。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业余爱好读书与写作。
徐徐谈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jt/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