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知了鸣叫的夏天——忆福州城二三事
作者:王珊
知了鸣叫的夏天,重新走过熟悉的街道,泛黄的记忆,扑面而来。作为老福州,回忆起这座城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仓山、上下杭、鼓岭、三坊七巷、西湖铺陈开来,扁肉燕、芋泥、花生汤、粉干、锅边等等小食,也始终围绕着,溢出屏幕的香气,透着一股世俗气息,一汤一饭,一生一世。
△上下杭老照片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楼拔地而起。但我更加怀念的是,上世纪陈旧的老房、爬山虎、红砖楼、石质阶梯、茉莉花开,大大的榕树根须扎在土壤里,山清水秀福州城,见证一代一代人的成长。
街头串巷第一站,风情上下杭。
丝绸之路上下杭,商贸中心,一面是小桥流水人家,一面是玲琅满目的商铺,不长的一条街,分为上杭,下巷,在历史上有辉煌的一页,曾经享誉大江南北。斑驳的老房子,依稀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富丽堂皇,进口的罗马柱、瓷砖、铁栏杆、大大的牌匾,每一个细节都有特定的结构,极有讲究,对称结构,景深效果,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让人赞叹哪年哪月工匠的巧手和智慧,凝聚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体,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美好,至今还可以感受到昔日的热闹。高耸的建筑物,巍峨的矗立在那里,静看岁月里的风起云涌;静态的建筑物,流动的人群,相辅相成,如今的上下杭成为商业街区,吸引各国游客一探究竟。古风古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钱庄、当铺、布庄、药店一间一间,一栋一栋,一点一滴,携刻着光阴故事。
走街串巷,路过仓山的万国风情。
窄窄的巷子,深长不见底,大大的树,树枝茂盛,午后的蓝天白云,像要融化一般。陈旧的老房,保留了三四十年代的西式建筑风格,尖顶、圆顶,拱形门窗比比皆是,搭配中国风建筑,相互交融,形成独道的风景线。烟台山附近的小路,长长的坡道,两边商铺林立——牙科诊所、寿司店、咖啡馆、理发店……老式照片馆的窗玻璃柜台保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陈列,妈妈说早年她拍的照片就常常被师傅悬挂在窗户上。那一年她二十五岁,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裁缝车、石英钟手表、长长的麻花辫、带花纹的长裙和白衬衣,时间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短短的一条路,四通八达,走进去有许许多多的分岔路,每一条分岔路都蕴含惊喜。也许是老宅故事,也许是某家独具特色的咖啡馆,也许是尘封已久的老洋房,也许是斑驳墙面背后民宅打造的小铺子。老板卖起拌面扁肉,葱花和面条搭配扁肉,热腾腾的,香气四溢,匆匆而过的路人,以及慕名而来的摄影达人,让这条街充斥着老福州的味道。随处可见拍照的人儿,有时候是捕捉一个窗台,有时候是拍一个人,也有的时候只是拍巷子,当然也有的拍摄清新文艺,偶像剧般的校园。我听见远处下课钟声响起,我看见雨滴落在谁的身上,却没有再听见那个人认真呼唤我姓名,致时光里每一个人们。我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去定义仓山,它涵盖了历史文化,中西合璧,流光溢彩,承载了许许多多人的故事。有些人来了,有些人走了,有些远走的人一生念叨着这块家园,却再没有踏上这片土地。分离容易相聚难,恍惚间,我好像看见老宅中,当年林徽因的身影,一身素色旗袍、纤细的腰肢、白皙的双手,推开门窗,迎面而来的阳光,这一生林徽因只来过一次仓山,福州是她母亲的家乡,某种意义上,对她而言,是她素未谋面的亲人,所以仅此一次踏上故土,也能感受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嘈杂人声中,滚滚红尘二三事。
福州印象,美食篇。
柴火锅边,保有老一辈的情怀。店主是两位老人,男主人公早年上山下乡去到南平,年老以后,叶落归根,回到福州,开起一家锅边店。店面还没有搬迁以前,残墙断壁,不知名的野草越过墙面延伸出去,许多人慕名而来,老人家为了一些食量大的人可以吃饱,让人免费续碗,但大部分人都很克制,体桖老人家做生意不容易。那时候,由于条件受限,墙面黑乎乎的,卫生条件很差,蚊虫飞来飞去,食客却络绎不绝,翻桌率很快,大部分都是熟客,熟悉地点着菜。油条、锅边、三角糕、海蛎饼,简单的食物,接地气的美食,浓浓古早风味。柴火烧制,炊烟袅袅,时光匆匆,为了迎合城市发展,老店被推土机推倒,有了今天新的柴火锅边。老人家也用自己的努力,在无贷款情况下全额买房,达到人生巅峰,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碗一碗锅边、一根一根柴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关于福州的美食,从中餐到西点,层出不穷,每一样都是匠心之作,历经岁月风霜,晕染别样风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谨以此篇,献给这座城以及丰满这座城的人们。转载来源:有福之州文中涉及相关图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zz/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