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粗狂的苏北人,唯有故乡的美食不可辜负


文:常沐恩食物触碰着舌尖,触动着味蕾,触感着那柔软的一隅。作为一名苏北人,在他乡落户的日子,清理冰箱最累人。最近又迎来了一波出差潮,半个月后回来,我蹲在冰箱前发呆:牛奶、蔬菜、鱼和肉不比佐料和酒,搁不长得提前吃掉;往里再扒拉扒拉,却发现了去年春天妈妈带来的槐花,虽然时隔近一年,但那一阵阵香甜的槐香,仿佛清澈的泉水,涤荡着我的肺腑,丰满着我童年幸福的斑驳记忆,也一直渗透到灵魂深处。屈指算来,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吃过洋槐花了,于是,就按照妈妈的吩咐,烧一锅热水,将新鲜的槐花一烫,捞出挤干水分,加上鸡蛋和面粉搅拌上劲,揪成一个个小剂子在锅中煎到黄灿灿的模样。然后再沿锅边淋入开水,丢一把粉丝,再佐以胡椒等香料,熬制至粘稠,出锅加上有人爱有人恨的香菜,那滋味真的是让人沉醉。听奶奶说,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连树皮都成了粮食的替代品,槐花更是成了不可多得的珍馐。一直到现在,人们虽然不再为饮食发愁,仍然有很多人采摘槐花,只为了吃个新鲜。丰县人民很粗犷,以前物质不丰富时,每年开春出芽的榆叶榆钱,用面粉和面,扯出大小相一的面团,两手团起做成圆馒头状,用两个大拇指在一侧旋转出窝,放在热气腾腾的笼屉上蒸熟,起锅拿窝头沾着蒜泥或辣椒酱,更加有味。以前的杨树种子刚结出,长的形状类似毛虫,丰县叫杨毛虫,收集起来拌上面粉,放在热气扑扑的笼屉上蒸熟,加上蒜鸡蛋,吃完一碗还想来第二碗。“杨毛虫”,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一份特别的礼物,更重要的,她始终洋溢着故乡的淳淳味道……记得在我年幼时,在每年的6月份,爸妈从麦田干完农活,回到家急急忙忙又拿起手电筒,扛着2米多长的竹竿出发,他们要去树林去摸知了猴。知了猴是蝉的幼虫,我们丰县当地视为珍馐美味,一到初夏,在树林中满满的都是捕捉知了猴的村民,大家碰到互相询问对方捕捉数量,互相夸赞后各自继续捕捉,回家后用清水清洗浸泡。第二天妈妈清洗干净淋干水分,冷锅热油,放入知了猴,锅铲按压翻炒,煎至没有水分,盐泼洒调匀,用手揪一丢孜然粉,旋转撒至均匀,孜然受热冒出香味,赶快出锅,这是当时最美味的荤菜!于是,我发现:舌尖上的食物,沾染了烟火,沉淀了岁月。这里有我们的家,曾经安放着我们的念想。忙碌的生活,开始于每日里迎着最早的一丝朝阳匆匆上班;结束在路灯下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归途。当我们的三餐都以快餐、工作餐果腹,当我们频繁地将酒精、咖啡当作饮品时,我们的味蕾似乎随着灵魂开始麻木,直至最终渐渐失去知觉。故乡的味道丰富多样,每一种味道都裹挟着每个片段,回味的是味道,回放的是情怀。酸甜苦辣不仅是人生百态,更是故乡、童年所特有的味蕾。故乡在我心里不是什么高大上,但却是那么的平凡朴素、质朴无华。一代代村民生活在这,一举一动都浓缩着这个故乡的味觉。每一份家乡的美食都承载着过去与未来,留下的是过去的足迹,驶向的是未来的旅程。味蕾记得回家的路,牵引我们回到家乡的,除了心里热切的想念,还有味蕾上那难以淡去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liaoa.com/cxsc/10706.html


当前时间: